被譽為“中國活塞第一品牌”的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活塞”)是山東省濱州市最早的涉鋁企業。他們于58年前便開始生產鋁制活塞,自1984年至今,已連續37年保持行業領軍地位。
尋找“常青樹”渤海活塞的制勝之道,答案在于:輕量化是汽車行業最確定的未來方向之一,而鋁合金則是目前輕量化最成熟的解決方案。渤海活塞長期耕耘“輕量化”,成就了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眼下,渤海活塞的常青秘密,正成為濱州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跨過“粗放式發展之路”,鋁都用科技創新重塑產業鏈條
位于山東省北部的地級市濱州是渤海革命老區中心區,這里的鋁業、紡織生產規模居全球第一,果糖和金屬板材生產規模、肉牛加工量、繩網市場份額均居全國第一,并擁有“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范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等諸多名片。
不過,相對于大,強才是其產業看點,特別是在工業領域,鋁產業作為該市第一大支柱產業,擁有巨大的體量——其氧化鋁產能1600萬噸、電解鋁646萬噸、鋁材加工720萬噸,分別占全國的20%、19%和12%,鋁產品涉及7大板塊、100多個品種,在多個領域創造了全國第一、世界之最,享有“中國鋁都”美譽。
不過,經過20年的發展之后,隨著環保和產業政策的調整,濱州鋁業疲態漸露,粗放發展之路一度難以為繼。產業變革,路在何方?
科技日報記者在采訪時發現,該市主動求新求變,以建設世界級高端鋁業基地為目標,堅持向科技要動力、靠創新要發展,重塑優勢產業鏈條,加速推動高端鋁產業向輕量化鋁新材料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實現“鋁都”重塑性的華麗蝶變。
一組比較有說服力的數據是:濱州高端鋁制品占比由2019年的24.7%提升到如今的50.1%,這也意味著價值的飆升。
從24.7%提升到50.1%,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從外表上看,位于鄒平經濟開發區的魏橋創業集團如其所涉及的紡織、鋁行業一樣,甘做“幕后英雄”,極其低調,但貴為“世界500強”的巨大體量,讓其帶動了一批科技型企業的崛起。
記者了解到,魏橋創業集團著眼全球配置資源,建立自主控制的國際市場鋁土礦開采和運輸模式,并依托“贏聯盟”合作平臺,打造自國外礦山到國內工廠、集多式聯運為一體的完整供應鏈。
在濱州,完整的鋁產業鏈涉及7大板塊、100多個品種,既有體大身重的板錠,也有薄如蟬翼的鋁箔;既有軌道交通用鋁,也有航空航天鋁材;既有用于華為、蘋果、三星等電子產品的零部件,也有用于奔馳、寶馬、大眾等知名車系的高端輪轂,涵蓋了交通輕量化、全鋁家居、鋁合金線纜等諸多高附加值產品。
“輕量化”經濟,關鍵抓龍頭,抓集群,抓創新
這組數據很有說服力。
2020年,該市鋁材加工638.2萬噸,占全國的13%;高性能活塞2380萬只,居國內首位;鋁合金整體車輪1700萬只,居全國前列。巨大的產量和質量優勢,成為我國鋁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和產業鏈最完整的聚集區。
產業鏈條長,意味著科技介入下價值的最大化。
聰明的濱州人知道,鋁產業的未來在哪里。而在他們的視野里,只有瞄準打造“中國第一”、“世界領先”才能與鋁產業的體量相匹配。
為此,他們重點圍繞鋁基復合材料、輕量化交通裝備、高強高韌鋁合金材料、高端電子型材等領域,加大技術攻關和項目招引力度,打造汽車輕量化研發制造基地、鋁制輕量化材料研發中心;總投資17億元的輕量化擠壓結構件項目,利用先進的液態模鍛成型技術,年產1700萬件,建設世界領先的鋁基輕量化結構件研發制造基地;總投資約6.2億元的輕量化全車身總成項目,以開發汽車輕量化零部件與整車制備核心技術為目標,打造世界領先的汽車輕量化設計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濱州輕量化鋁新材料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營業收入達2290億元,增長28.6%。
這種輕量化經濟是如何煉成的?
從外部環境上看,無論是編制《高端鋁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出臺《打造世界高端鋁業基地的若干政策》,還是成立省級鋁業協會,舉辦首屆世界高端鋁業峰會,濱州在做的都是在確立產業方向之后,著力塑造創新環境。同時,他們規劃建設鋁精深加工產業園,則是在龍頭牽引下,打造“一基地多園區”鋁產業生態圈。
在集群發展的行業中,“龍頭”的舉動事關全局。濱州也善于將龍頭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比如,在魏橋創業集團帶動下,魏橋鋁深加工產業園吸引28個高端項目落戶,涉及投資135億元,其中20個項目已投產。鋁產業集群被列為“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山東省重點支柱產業集群”,被科技部認定為全國唯一的高端鋁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