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出口禁令影響農民和經濟的事實后,印尼政 府終于重新開放棕櫚原 油(CPO)及其衍生產品的出口。然而在短期內,出口禁令作為應對市場動蕩的休克療法還是有用的。
此外,Z高檢察院為鏟除食用油交易黑手黨而采取的法律步驟理應繼續下去,讓包括政 府官員和商界的所有各方,不再濫用適用的規則。政 府必須確保國內市場義務(DMO)政策有效運行,并揪出其暗中把玩操縱者。
政 府如今實施國內市場義務(DMO)和國內價格義務(DPO)政策,以維持國內食用油的供應及可負擔性。上述政策是在棕櫚原 油(CPO)及其衍生產品出口于5月23日周一重新開放后實施的。
經濟統籌部長艾爾朗卡?哈爾塔托(AirlanggaHartarto)在上周說:“上述政策實施后,貿易部將努力執行國內市場義務規定,以確保食用油原材料的供應。此外,參考金 融和發展監督局(BPKP)的研究,貿易部也執行國內價格義務規定。”
政 府將保持1000萬噸的國內市場義務,其中800萬噸分配給國內市場,200萬噸用于儲備。貿易部隨后將確定每個生產商需要滿足的國內市場義務數量。艾爾朗卡說:“貿易部還將建立一個機制,將食用油的生產和分配均勻分發到社區,并按目標進行。”
艾爾朗卡說,通過工業部的數字應用程序,即散裝食用油信息系統(Simirah)的持續監控,上述分配機制將確保供應的可用性。不遵守規定的公司將根據適用的法規受到懲處。
禁止出口政策導致散裝食用油供應量大幅增加,甚至超過了國家月度需求量。政 府將確保食用油的供應妥善分配到消費者層面。艾爾朗卡表示,全國平均食用油需求每月達到19萬4634噸。2022年3月,即棕櫚原 油出口禁令實施前食用油供應量為6萬4626.52噸,僅能滿足月需求量的33.2%。
經濟與法律研究中心(Celios)主任彼瑪(BhimaYudhistiraAdhinegara)認為,取消毛棕櫚油出口禁令證明了禁止毛棕櫚油和食用油出口的政策是一個致命的錯誤。這是因為在社區層面上,食用油的價格仍居高不下,另外因國內毛棕櫚油供應過剩,鮮果串的價格暴跌,讓油棕種植者處于不利地位。
彼瑪遺憾地表示,停止出口政策的影響使國家損失了6兆盾以上的收入,此外還面臨與棕櫚原 油出口活動相關的航運物流部門的壓力。5月20日,彼瑪對Sinarharapan.co說:“由于禁止棕櫚原 油出口,外 匯損失已經相當高,影響了金 融部門的穩定。”
棕櫚原 油出口禁令確實威脅到了印度市場,一直是棕櫚原 油Z大買家的印度每年進 口約1300到1350萬噸植物油,其中約800到850萬噸(63%)為棕櫚油。而棕櫚油的45到50%來自印度尼西亞,其余來自鄰國,即馬來西亞。
然而,自從印尼實施棕櫚原 油出口禁令后,印度轉向馬來西亞購買棕櫚原 油,因認為馬來西亞政 府的政策更穩定。
印度溶劑萃取協會(SEA)主席AtulChaturvedi表示:“這對印度來說得到巨大的緩解,肯定會有價格調整,但我們開始擺脫對印度尼西亞的依賴,并增加我們從馬來西亞和泰國采購的棕櫚油數量。”
因此需要解除毛棕櫚油出口禁令,以挽救外國市場,并幫助數百萬受到農產品價格下跌打擊的農民.
政 府從棕櫚原 油出口禁令獲得一個寶貴的教訓,即在制定政策前必須全 面了解問題的本質,以免產生不利影響。從后來出現的案例來看,混亂局面的發生是由于政 府官員與不負責任的人暗中勾結、胡作非為造成的。
因此,我們鼓勵有關食用油和棕櫚原 油的法律案件得到徹 底解決。損害國家人民利益者都必須承擔其法律責任和受到嚴懲,惟如此日后才有望不再發生類似的必需品短缺混亂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