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清鎮市以鋁為媒,錨定鋁及鋁加工主導產業,建好用好“兩圖兩庫兩池”,大力招商,發展輕量化車身、鋁箔、電池鋁殼、航空航天用鋁等中高端制造,相關項目加速落地,在鋁及鋁加工產業鏈上不斷延鏈、補鏈、強鏈,以“強工業”持續為“強省會”行動添磚加瓦。
“鋁戰鋁勝”
主導產業發展迅猛
已探明儲量3.39億噸,遠景儲量5億噸以上,占全省總儲量60%以上,占全國10.5%,富饒的鋁土礦是清鎮市的天然優勢。
坐擁優良的資源稟賦,以及原中鋁貴州分公司“退城進園”的歷史機遇,清鎮市在鋁及鋁加工產業方面著重發力并將其定位為主導產業,在資源豐富、生態承載力較好的清鎮市王莊鄉選址打造鋁精深加工產業園,先后投入資金50億元,為產業布局配套建設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為企業發展和產業集聚提供充分保障。
硬環境跟上了,軟環境也沒落下。清鎮市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將鋁產業納入國民經濟規劃中,出臺《鋁精深加工產業招商引資十條扶持指導政策》,為符合條件的鋁產業鏈各環節企業提供扶持、獎勵和保障,進一步優化投資營商環境,引入資源,加速鋁產業發展。
毗鄰高速公路的王莊鋁精深加工產業園,規劃面積3.9平方公里,是清鎮市鋁及鋁加工產業發展布局的核心區域,和鋁有關的新招商企業項目幾乎都落地于此。截至1月10日,產業園建設雛形已現,10余個建設項目機械轟鳴,多處廠房、辦公樓等主體結構已經完工。
數據顯示,2022年1至11月,清鎮市鋁及鋁加工規上企業完成產值165.45億元,占該市規上工業產值的63.6%。
延鏈補鏈強鏈
產業鏈逐步升級完善
對于鋁及鋁加工產業來說,越到下游,產品的附加值越高。曾幾何時,清鎮市雖然坐擁全國領先的鋁土礦資源,卻因為缺少鋁精深加工的技術和企業,產業附加值挖掘程度較淺。為此,清鎮市依托王莊鋁精深加工產業園,在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中,不斷延鏈、補鏈、強鏈,讓這一情況得到改善。
為順應市場需求,深挖產業附加值,清鎮市招引多個鋁及鋁加工產業鏈下游項目。貴州靖帆科技有限公司年產一億平方米綠色印刷版項目就是其中之一,該項目分兩期實施,總投資9.2億元,產值22億元,建成后將成為全球CTP數碼印版的最大生產基地,目前一期廠房主體結構已經完工,預計今年4月達到投產條件;同為下游項目的貴陽龍墅高端鋁基新材料項目,分三期實施,總投資30億元,主要生產應用于軍工、航空航天、汽車輕量化核心零部件、高端電子產品等的納米級輕合金產品,目前一期辦公樓已經封頂,樁基施工接近尾聲,預計今年5月可啟動生產。
鋁加工的熱軋領域,一直是清鎮市產業發展的空白。熱軋鋁產品變形抗力低、塑性好,對于鋁精深加工不可或缺,清鎮市引進的貴州前標鋁業有限公司年產6萬噸熱軋鋁合金板材建設項目,將彌補這一空白。該項目投資1.98億元,目前項目生產車間基本建設完畢,生產設備正在陸續進場。貴州前標鋁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仝昕介紹,公司計劃在今年3月和11月,推動熔鑄車間、熱軋車間投產。
目前,清鎮市正按照“再生鋁項目強鏈,鋁基金屬和非金屬材料項目延鏈,循環經濟項目補鏈,壓鑄鋁合金、合金化項目以及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拓鏈”的思路,發展壯大鋁及鋁加工產業。2023年,力爭鋁及鋁加工產業項目“每個季度有開工、每個季度有投產”。
產業鏈逐步升級完善,將推動產值大幅提升。清鎮經開區是推動鋁及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清鎮經開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當前建設發展形勢,2023年,清鎮市鋁及鋁加工產業預計可帶來至少40億元的工業產值增量。
創新理念
推進低碳循環發展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對鋁及鋁加工產業意義重大,既能減少資源浪費,還能增加原材料供應。貴州貴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再生鋁項目,是清鎮市鋁及鋁加工產業發展走向綠色化的關鍵一環。
為有效保護環境,提高廢鋁回收處理能力和水平,實現鋁產業的綠色循環,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流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2021年9月,貴陽市工商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清鎮市工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貴州貴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設年產30萬噸再生鋁項目。項目一期總投資4.55億元,建設年產15萬噸再生鋁生產線,其中鋁合金圓錠5萬噸、鑄造鋁合金錠4萬噸、合金鋁液6萬噸。記者在項目現場看到,一期主體廠房已經建好。該項目現場負責人表示,項目今年3月可投入試生產。
近年來,清鎮市在推進低碳循環發展方面下足功夫,將綠色理念踐行到產業規劃、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的方方面面。作為清鎮市鋁及鋁加工產業發展“主戰場”的清鎮經開區,在被國家發改委列入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又入選國家“十四五”重點支持的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目前,清鎮市工業園區畝均產值已增至276.03萬元。
清鎮經開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在鋁及鋁加工產業上不斷強化綠色化、循環化理念,推動綠色產業集聚、提升綠色產業競爭力、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完善政策體制機制。力爭到2025年,清鎮經開區綠色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例達50%以上,綠色產業集聚度和綜合競爭力明顯提高,建成“產業共生高效、環境人文和諧”的綜合類生態工業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