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跟著楊訓政走進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六合新村的工作間。工作臺上放著一把尖嘴鉗加上一根鋁線,鋁線在楊訓政的手中經過纏繞、走線、組裝、造型等工序后,變成了一件觀賞性十足的汽車工藝品。
環顧四周,屋內陳設較為簡陋。工作臺居中放置,桌上擺放著很多用塑料袋裝著的鋁編半成品。置物架緊貼東西兩邊的墻體放置,東側的架子上擺放著一捆捆各式各色的鋁絲;西側則整齊地擺放著楊訓政編織的鋁絲制品。花瓶、發財樹、龍鳳呈祥、飛禽鳥獸、各類機甲……一件件讓人驚嘆其精湛的技藝。
楊訓政是一名從農村到城市,又從城市返回故土的創業青年。4年前,在外打拼十余年的他決定回鄉建立一個鋁藝坊,“返鄉是必然的,早在2018年我就做了打算。”楊訓政說。
何為鋁編?楊訓政介紹,“鋁絲編織是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草編演變而來,因采用金屬鋁為原材料編織各類物件,故得名鋁編。”
鋁編的特點是不需要焊接,而是將鋁絲通過特殊的繞線技法,加上組裝、造型等工序,最終形成立體或平面的工藝品。之所以選擇鋁絲,是因為它不但經久耐用、不變色,而且質地較軟易于造型,是進行金屬絲編制的不二之選。
真正與鋁絲“結緣”,還要從2011年說起。楊訓政在杭州旅游的途中,偶然見到鋁絲編制的工藝品。“也許是因為家中的父輩都是木匠出身,我從小對手工制品就毫無抵抗力。看到新奇的鋁絲工藝制品后,更是喜歡。”楊訓政回憶過往的情形。
“鋁絲編織看似很簡單,但實際上很難,要想呈現出完美的曲線,需要反復琢磨,而且在編織時要很專注,稍有不慎,鋁絲就廢了。”楊訓政說,提高編織技術,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多練。
“從一無所知的小白,到可以自己設計、制作成品。我自學了近3年的時間。”楊訓政講述學習之初的經歷。那時,互聯網已經很發達了,在網上可以搜到一些鋁絲編織技藝的基礎教程。楊訓政學會小擺件的基本編織技藝后,就想再嘗試難度稍高的編織技藝。可這類教程難尋,只能買些成品,將其一點點的拆解后,再試著重新編織組裝。
2014年,楊訓政決定全職從事鋁絲編織行業。“我放棄了別人眼中安穩的工作,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反對我的決定。”談及創業之初,楊訓政頗顯感傷。鋁編是個新興的產業,鋁絲制品大部分銷向旅游景區作為工藝品售賣,當時鋁絲制品存在著樣式單一、不夠年輕化的問題。因此,他試著自己創新,探索新樣式,將自己想象的圖案編織出來。
想要量產,光靠自己做不行,還要教會工人。“當時在青島租了兩個門店,招了5名工人,就算正式開始了。”楊訓政說,工人們有做活的底子,教起來快,上手也快。“我把每個成品都分成幾個部件,一人做一樣,最后再由一個人負責組裝。”
無論貨多貨少,都有銷路。“我在淘寶上也開了網店,做零售,也可批發,時間長了也積累了一些客戶。”楊訓政說,可城市大,就業的選擇多,去廠里打工要比在這做手工活賺的多,慢慢地也留不住人了。
招工難,加上高額的房租,迫使楊訓政考慮將重心逐步轉移到老家。2018年初,他在老家設了一個加工點。
“當時,我生完孩子不久,孩子小離不開人。表哥教我鋁絲編織,幫著他做些零活,我也能補貼點家用。”楊訓政的表妹潘佩佩說,村里有不少像她一樣在家中照看孩子,無事可做的年輕女子。
沒過多久,街坊鄰居得知潘佩佩在家也能賺份工資,就想跟著做些零活。“這對我來說是個契機,不用再租賃廠房,無需擔心工人留不住的問題。”楊訓政說,這一年里,潘佩佩為他招來了10余位女工。每有訂單,由楊訓政提供原材料,潘佩佩教給女工編織方法,工人們拿材料回家做,編好后再由潘佩佩發貨到青島門店。
“早上送孩子上學,順道就把頭一天做的活送來了。一個月能賺3000多元,雖然不多,但在村里足夠用了。”六合新村村民賈素芬說,每天把做好的裝在塑料袋里送去,再帶些鋁絲回來,這一干就是五年多。
久而久之,青島的門店就沒了存在的意義。為了降低成本,減免成品在途中的損耗,2019年5月,楊訓政將工作室搬回了家中。
在被問及返鄉創業是否為“退而求其次”時,楊訓政回答:“返鄉創業,絕不是逃避城市就業、創業焦慮的后路,也不是輕易能成功的捷徑。”在決定返鄉時,他考慮的是成本和收益,低廉的場地,人情味十足的工人,一直保持合作的客戶,對他來說家鄉就是美好本身,“不是鄉村需要我們,是我們需要鄉村。”
目前,楊訓政鋁藝坊的鋁絲工藝品樣式有100余種,每年銷往河南、河北、黑龍江、海南等地的銷售額達120余萬。楊訓政說。“如今旅游景點全面對外開放,我們的訂單量也在大幅度提升。預計今年店里需要擴招近50名工人。”
從2017年至今,在鄄城縣,像楊訓政一樣反哺故土的青年創業者共有3.1萬余人。他們既是鄉村振興進程中的“領潮者”,也是讓曾經凋敝的農村重煥生機的“拓荒者”,在時代潮涌中選擇另辟蹊徑,帶著技術、信息和視野流向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