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5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時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政府要搭建平臺、創造環境、提供相關政策支持、保護知識產權。習近平希望黑龍江在推動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上增強信心、選準方向,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和各類人才作用,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向前推進。

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走進黑龍江,切身感受到知識產權厚積薄發、助力龍江經濟創新發展的力量。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張子弘攝




夏夜,松花江畔巨大的露天舞臺上流光溢彩、臺下人潮涌動。擁有50余年歷史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在這里上演,嘹亮的歌聲與奔涌的松花江共同見證著這里的人們在改革開放40年來艱苦創業、走向輝煌、經歷陣痛、轉型發展的一個個故事。
走過計劃經濟時代的輝煌,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基礎好、高校院所科研實力強是黑龍江這個農業大省、工業大省、能源大省曾經的名片。然而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科技創新不足、經濟增長乏力、人才流失嚴重卻成為黑龍江的標簽。在這場最深刻的變革中,以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破題,黑龍江人正積極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為龍江大地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的黑龍江,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振興。截至今年上半年,黑龍江省有效發明專利2.1197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58件;上半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40.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7%,其中工業機器人、電工儀器儀表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增加值領跑。知識產權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民營企業活躍創新貼近市場
位于北緯43°到53°的黑龍江省,冬天的氣溫經常會達到-30℃以下。為了保溫,以前蓋的房子墻的厚度要達到半米以上,同時還要在室內采暖,對建筑材料和能源的需求量都非常大。“我們自主研發的25厘米厚的房屋外墻模塊保溫效果可以媲美3.2米厚的磚墻,而且全部用再生混凝土澆筑,可實現建筑垃圾的循環利用。”哈爾濱鴻盛房屋節能體系研發中心副主任翟洪遠一邊介紹一邊走進該中心研發的一個三層被動式房屋里,“在冬天,不開采暖設備的前提下,室內溫度能達到將近20℃。”一個地方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搞技術研發?該中心所屬的哈爾濱鴻盛集團(下稱鴻盛集團)是當地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但他們做的事卻不止于單純的房地產開發。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成立于1998年的民營房地產企業,收入的一半以上靠的是知識產權。據介紹,鴻盛集團已經獲得授權專利170余件,其中發明專利18件,部分專利寫入行業標準。不僅如此,鴻盛集團還通過專利許可方式,在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50余座產業化基地,專利許可費收入達到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鴻盛集團董事長林國海說:“企業要想有長足發展,最需要獲得的是自主知識產權;最需要努力做到的是將專利產業化,使其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財富;最需要追求的是將專利和產品上升為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鴻盛希望通過推廣節能房屋,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與良田。”翟洪遠說,鴻盛集團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綠色房屋建造技術第一品牌。
同樣將自主知識產權當成企業生命線的哈爾濱東盛金屬材料有限公司(下稱哈東盛)自1995年起就深耕鋁合金金屬添加劑領域。20余年的發展,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鋁合金金屬添加劑制造商,產品遠銷51個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十大鋁業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世界十大鋁業公司的全球主供應商,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5%。
取得這樣的市場份額,是因為哈東盛的專利產品將金屬含量從行業普遍的60%提高到93%。小小添加劑的改變,將鋁行業生產效率提高3%。“不久前我受邀訪問了全球五大鋁業集團之一的海德魯鋁業。為歡迎我們來訪,海德魯鋁業在大門口升起了五星紅旗。這不僅是對哈東盛技術實力的認可,更是對中國創新的致敬。”哈東盛總裁張忠凱介紹,“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員工的創新熱情。”哈東盛明確在員工專利申請、授權、專利產品產業化等不同階段給予獎勵,充分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吸引高層次人才加入公司,提高公司技術創新能力和專利技術轉化能力。
知識產權在最具市場活力的民營企業中得到廣泛認可,并助力民企發展壯大,離不開知識產權工作在黑龍江省的不斷推進。2011年編制和實施了《黑龍江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1—2020年)》;2015年編制和啟動實施了《黑龍江省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5—2020年)》;2016年6月省政府印發實施《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十八大以來,黑龍江省知識產權工作地位明顯提升,企業知識產權意識隨之增強。
引導企業進行專利布局和構建專利池;面向全省規模以上企業開展專利技術產業化促進工作,提高企業核心專利技術實施與產業化水平……一系列措施,讓黑龍江企業愈加體會到技術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對企業發展的作用,含有高附加值的專利產品紛紛上市,讓企業嘗到科技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甜頭。
油田轉型升級支撐創新發展
黑龍江省大慶市,與油田相伴相生。在鐵人紀念館,一整面墻上陳列著的十幾個碩大的鋼鐵鉆頭展示了鉆頭這一石油開采最關鍵的設備從完全進口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之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從政企分離到股份制改革再到剝離企業辦社會,地方與油田名義上雖然分開,但技術創新仍舊互相補充、共生共榮。
抓好“油頭化尾”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龍江振興和大慶轉型開的“良方”。利用石油裂解后的“邊角廢料”,大慶華科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5分離工藝技術和C9分離工藝技術僅2017年就帶來專利產品銷售收入8.08億元。“公司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已成為公司的主打產品,科技創效在公司整體發展中起到了顯著作用。”該公司董事會秘書孟凡禮表示。
“油頭”大慶油田力神泵業有限公司(下稱力神泵業)成立于1981年,比大慶建市還早2年。力神泵業總工程師鄧輝告訴記者,石油鉆井用泵是一種特殊的電泵,外形又細又長,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一直依賴引進技術。依靠引進消化再吸收,力神泵業研發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潛油電泵,品牌名稱為“力神”的電泵占領100%的大慶油田市場,60%的國內市場并進入國際市場。
“市場給了我們一切,企業成功的秘訣在于技術圍著市場需求走。”鄧輝介紹,公司產品進入印尼油田市場時,發現當地環境對電泵的腐蝕性極強,公司及時派出技術人員,現場進行技術改進,最終贏得了市場。“在海外與世界頂級的潛油電泵制造商同臺競爭,依靠的是高性能的產品和優良的服務,這些都需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支撐。”
電泵用久了就會積垢,影響使用壽命。作為地方院校的大慶師范學院油田結垢與腐蝕研究所研發的防垢、除垢專利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僅用于油井,還用于原油運輸和儲存容器,大大降低了設備使用成本。不僅如此,2017年,大慶師范學院還設立本科知識產權專業,旨在培養石油石化特色方向知識產權人才,為建設知識產權強市奠定人才基礎。
在大慶,圍繞石油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自主知識產權產品不斷“生長”出來,逐漸長成支撐地方經濟的“頂梁柱”。
高校院所發力推進運營轉化
2018年5月發布的國家知識產權局2017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位的高校中,黑龍江最負盛名的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下稱哈工大),以1576件專利授權名列全國高校第二位,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6000件。
“進入‘十三五’這幾年,哈工大年度發明專利授權量一直保持在1500件左右。”哈工大負責知識產權工作的科學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付強介紹,“數量只是學校實力的表征,將這些知識產權真正變成經濟效益是大學創新的目標。”近年來,哈工大圍繞提高專利質量和專利轉化做文章,著力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發展的源泉,特別是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僅2017年,哈工大專利轉化數量就超過100件,累計簽約金額超過1500萬元。
“為了激發教師的成果轉化熱情,我們把知識產權許可、轉讓凈收入的發明人分成從70%提高到75%,為了鼓勵老師就地轉化,服務地方經濟,在黑龍江本地進行轉化獎勵凈收入的80%。”付強介紹,像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哈工大焊接產業集團、哈工大大數據產業集團、哈工大環境集團都是以教師知識產權作價入股形式成立的,到目前,這樣的創新企業哈工大已成立超過100家。
機器人系列項目本就是哈工大科技研發的突出項目,如今更成為哈工大通過自主知識產權實現科技創新的范例。以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研制的碼垛包裝機器人為例,從立項開始就以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機制運作,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開發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自動碼垛包裝生產線。到2006年,哈工大碼垛包裝機器人已經實現了6代飛躍,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獲得了10余件專利。2014年12月,哈工大以機器人領域的300余件核心專利入股,與黑龍江省政府、哈爾濱市政府聯合創建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旨在將機器人創新成果產品化、產業化。
走進剛剛建成的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展廳,目光不自主地被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吸引。智慧工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6大板塊產品特點鮮明。“與其說是集團,它更像是一個科技成果孵化器。”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分管知識產權工作的副總裁李建英介紹,事實上,這里的大部分員工都在進行創業。比如幾個哈工大畢業生成立了以他們的宿舍樓命名的一舍科技有限公司,以相關專利進行人機交互產品研發,成立不到1年的時間又提交20余件發明專利申請。3年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培育出40余個技術和市場潛力突出的科技創新企業,提交專利申請840余件,獲得授權近500件,多個項目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產業化,部分企業已經成為行業細分龍頭。2018年上半年黑龍江經濟數據顯示,機器人行業增幅達98%,增幅領跑所有行業。
像哈工大一樣研發實力強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黑龍江省還有很多,在黑龍江省對高校院所知識產權工作的持續支持引導下,黑龍江省高校的知識產權意識進一步提高,創新勢頭強勁,發揮出了科技創新龍頭作用。
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歸結到底是艱苦創業精神。與轉型升級相伴隨,誕生于黑土地上的創業精神也在新時期被賦予新內涵,推動全省改革創新、調整結構、培育新動能,把優勢潛力釋放出來、把內生動力激發出來,開創龍江發展新天地。
記者手記
當記者深入黑龍江這片廣袤的黑土地,見到一個個鮮活的身影,看到這樣一群人,如同蟄伏在泥土里的一粒粒種子,只待春風拂面,立刻破土而出。
無論是將科研成果實現轉化的高校教授,還是八九十年代離開國有企業從頭開始創業的技術骨干,還有那些剛剛大學畢業就投身創業的大學生,在他們為勃發而進行點滴積累的過程中,知識產權為他們的創新創業激發了內生動力、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立足現狀謀發展,黑龍江省知識產權工作不斷激活國有企業創新活力、扶持民營企業創新意識、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轉化,為經濟發展提供源頭活水、為理順產權關系打下堅實基礎。
4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黑龍江省的知識產權工作不斷推進,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也必將推動黑龍江在改革開放事業中越走越好。
責任編輯: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