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時50分,何奮奇已經穿好工裝坐在了辦公室里。打開微信工作群,了解和掌握夜間生產情況,整理新一天的工作思路,和其他6個管理人員在晨會上進行問題討論,并安排好工作后,何奮奇走進了生產車間。
從電解工到現在的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鑄造廠生產副廠長,23年的工作生涯里,何奮奇幾乎每天都在生產工作一線。 “這么多年在生產線上,坐不慣辦公室,總覺得在一線心里踏實。”何奮奇說。
1997年,從甘肅冶金工業學校冶煉專業畢業的何奮奇來到了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到企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電解工。
相較于干凈安靜的工作環境,電解工每天在高溫強磁場的環境里工作,衣服總是濕淋淋,皮膚總是干巴巴,臉上總是灰突突,忙碌起來連喝口水都顧不上。當時和他一起分到電解車間的學生多達130多人,好多人忍受不了這樣艱苦的環境,紛紛辭職走人。
但何奮奇卻充滿了工作的喜悅: “上班的第一個月就領到了700多元的工資,在人們生活水平還不高的年代,對于我們這樣平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他當時激動萬分,慶幸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并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工作留在這里。
在以后的日子里,上班時跟著老師傅學技術,下班后看專業書籍鞏固基礎,除了睡覺吃飯,何奮奇把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
“與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親們相比,在這里工作,改變了我們家的生活條件和家庭面貌,還有老師傅手把手教技術,我是打心底愛這份工作,喜歡這個企業。”因為熱愛,所以感恩,努力的他很快成為同批人里出類拔萃的那一個,最早當上了小組長。2010年前后幾年,電解鋁快速增長,各企業不同程度出現了人才流失。很多人認為他應該走出去尋求更大的發展,他沒有走;因為技術過硬、勤懇踏實,善于管理,幾家新建鋁廠的領導點名要,他依然沒有走。
2011年6月,第三電解廠生產大幅波動,各項指標劣化,成為公司的心病,當即決定要把他從安逸平穩的一電解調到三電解,何奮奇二話不說,立即奔赴崗位。同年11月,放心不下生產和車間,他放棄了省總工會安排去廬山的療養機會。 2015年4月,因為管理的需要他從六車間第二次調整到五車間,并再次放棄去北戴河療養的安排。他告訴記者,跟出去休假比起來,看到不穩定的情況一點一點在好轉,才是他最高興的時候。
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他的技術和管理能力每天都在快速進步,在崗位上多干一點,也從來不覺得會吃虧,這不但使大家都喜歡他,爭著要他,還成了領導非常信任的員工。
2019年4月,公司決定收回蘭州華宇租賃的生產線,讓已經是生產副廠長的何奮奇負責管理。何奮奇夜以繼日扎根在生產一線,熟悉和掌握對他而言是空白點的合金化生產工藝和管理,把一個曾經連續虧損4年,且安全事故頻發的小企業,管控運行的非常平穩。當年8個月,合金棒產量達到5.9萬噸,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540萬元。在行業形勢仍然不景氣的情況下,成為企業效益的一個顯著增長點。
“當我需要一片綠葉的時候,你給我了一棵大樹,我需要一棵小樹的時候,你卻給我了整片森林。”這是何奮奇最喜歡的一句詩歌。從貧苦農村到城市安家,從“全國勞動模范”到奧運火炬手,榮光的背后是何奮奇感恩企業,踏實奮斗的人生。